來源:人民法院報
發(fā)布時間:2017-06-02
閱讀次數:
刑事訴訟制度兩項改革的關系及其意義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顧永忠
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不僅不是相互對立、排斥的,而且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應兩者并重,真正實行繁簡分流,只有在確保公正的基礎上追求效率,才能真正實現(xiàn)刑事訴訟制度兩項改革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本輪司法改革不同于以往司法改革的一個突出特點是不限于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的改革,還包括訴訟制度的改革,其中圍繞刑事訴訟制度的兩項改革意義重大。一項是“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另一項是“完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目前該兩項改革的方向、框架和路徑均已確定,改革已步入“正在進行時”狀態(tài)。但是,客觀地說,圍繞這兩項改革的相互關系及其意義,在理論認識上和改革實踐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深刻認識加以解決。
一、兩項改革不是相互對立、排斥的關系
兩項改革雖然都是四中全會決定確定的,但在推進過程中,一些人對于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的改革與完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相互關系認識不清,甚至把兩者看作是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的關系,認為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的改革,就要強化庭審活動,實行庭審實質化。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勢必沖擊以審判為中心,沖擊庭審實質化,致使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流于形式,走向“流產”。應該說這種擔心可以理解,但把兩項改革理解為相互對立、排斥的關系,值得商榷。
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無疑強調了審判特別是庭審在刑事訴訟中的中心地位和決定作用。因為它是實現(xiàn)公正審判,防止冤假錯案的根本保障。從這個意義上講,它應當是對所有刑事案件的應然要求,任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都有獲得公正審判的權利,其中包括獲得律師辯護的權利,對不利自己的證人、鑒定人、偵查人員當面質證的權利,使有利自己的證人出庭為自己作證的權利,要求依法排除非法證據的權利,等等。
但是,客觀事實是并非所有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都要求行使上述訴訟權利,其中不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訴訟中愿意認罪,愿意接受法律懲罰,愿意放棄法律賦予他們的某些訴訟權利包括上述訴訟權利。對此,難道要予以拒絕,強制相關證人、鑒定人、偵查人員出庭作證并對他們進行質證?果如此,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意義何在?難道是為了增加他們的訟累,延長羈押的時間,拖延訴訟的期間?同時,對國家、對社會的意義何在?目前,我國每年僅進入審判階段的刑事案件就在100萬件上下,涉案被告人130萬人左右,如果都實行庭審實質化的審理,國家能夠提供足夠的司法資源嗎?
其實,在世界范圍內,沒有哪個國家能做到對所有刑事案件采用一種審判程序特別是完全實行庭審實質化的審判程序。即使是對抗制、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最典型的并且經濟實力最強的美國也沒有、事實上也做不到對所有刑事案件都采用集中體現(xiàn)庭審實質化的陪審團審判方式。相反,經陪審團審判的刑事案件只占5%左右,其余95%左右的刑事案件都采用非正式審判的方式并且主要是被告人自愿認罪的方式獲得處理。其實,世界各國大抵如此,幾乎都是根據案情的復雜程度、可能判處的刑罰的輕重程度,特別是當事人的認罪態(tài)度設置并適用投入司法資源多寡不同、當事人訴訟權利保障范圍不同、訴訟程序繁簡不同的訴訟程序處理刑事案件。
我國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對所有刑事案件都實行以庭審實質化為特征的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我們能夠做到、也應該做到的是:對所有要求庭審實質化的案件應該提供充分的保障,確保此類案件的被告人獲得公正的審判,不僅滿足被告人的訴訟權利主張,而且充分體現(xiàn)程序公正,保障實體公正,防止冤假錯案;而對于國家能夠提供充分保障、本人確系自愿認罪認罰并且經必要審查能夠確認被告人有罪的案件,則可以采用非庭審實質化的、簡易的、速裁的訴訟程序加以解決,其中有的案件甚至不進入審判階段,在審前程序中就依法處理消化。我們在刑事訴訟領域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和完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就是為了建立這樣一種新型的訴訟格局。
二、兩項改革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不僅不是相互對立、排斥的,而且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
其一,從實現(xiàn)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的目的和效果來看,如果刑事訴訟只有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一種訴訟制度,而沒有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與之相配套,且不論當事人愿意不愿意,即使對所有案件都實行庭審實質化,那么,有限的司法資源就必須平均使用于每個刑事案件,其結果必然是任何一個案件都不可能真正實行庭審實質化,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必將成為一句空話。
其二,從實現(xiàn)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目的和效果來看,如果刑事訴訟只有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一種訴訟制度,而沒有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與之相配套,就難以有效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欺騙、被引誘甚至被脅迫以致不自愿、不客觀地認罪認罰,其結果必然是嚴重損害司法公正,冤假錯案層出不窮。如前所述,完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推出后,不少人對此持質疑態(tài)度,擔心該制度成為辦案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侵犯當事人訴訟權利,制造冤假錯案的重要手段和機會。為此,有的人公開反對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即使贊成者也強調應當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認罰的自愿性、客觀性,防止無罪的人“被認罪認罰”導致冤假錯案的發(fā)生。其中一項重要的措施就是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能夠獲得律師的幫助。這一點也受到有關法律文件的高度重視,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2016年11月16日印發(fā)的《關于在部分地區(qū)開展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的辦法》在我國歷史上首次正式提出了建立法律援助值班律師制度的重要舉措,并且從速裁程序試點中提出的“申請獲得”發(fā)展為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中確定的“應當提供”。但僅此還不夠,防止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走向負面最有效的途徑應當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果不認罪不認罰而要求對其案件進行庭審實質化的審判,那么司法機關就應當無條件地同意并充分予以保障。唯如此,才能真正驗證認罪認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不是確系自愿認罪認罰,也才能最有效地防止有人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欺騙、引誘、迫使無罪的人或不自愿認罪的人“被認罪認罰”,導致冤假錯案的發(fā)生??梢?,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對于保障、促進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正確適用非常重要。
三、克服偏差,兩者并重,在確保公正基礎上追求效率
今年以來,兩項改革的文件已先后出臺,改革實踐正在展開。但比較兩者可以看出,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試點遠比以審判為中心訴訟制度的改革推進要快,做起來相對容易一些。而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的改革特別是庭審實質化的改革卻面臨一定困難。這是值得高度重視的一個嚴重問題。
為什么要進行司法改革?首先主要是為了保障和實現(xiàn)司法公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但是,改革實踐中在公正和效率兩個訴訟價值的關系上,存在重效率而輕公正現(xiàn)象。由此造成的后果是,不僅公正上不去,而且效率提高也有限。據了解,在司法實踐中,一些檢察官、法官對適用速裁程序、簡易程序并不積極。因為速裁程序與簡易程序,簡易程序與普通程序并沒有多少差別,那何必要適用在辦案程序上增加了工作量,在辦案期限上縮短了時間的速裁程序和簡易程序?同樣,實踐中一些法院召開庭前會議的比例也非常低,因為普通程序與簡易程序幾乎一樣,也沒有證人、鑒定人、偵查人員出庭,直接言詞原則談不上,非法證據難排除,在此情況下,召開庭前會議的意義又何在?
因此,必須堅決克服目前存在的偏差,兩者并重,真正實行繁簡分流,當事人要求庭審實質化的案件應當真正實行庭審實質化,放棄庭審實質化的要求并自愿認罪認罰的案件則按照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要求辦理。只有在確保公正的基礎上追求效率,才能真正實現(xiàn)刑事訴訟制度兩項改革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原文鏈接:http://rmfyb.chinacourt.org/paper/html/2017-05/31/content_126026.htm?div=-1)